57岁男子确诊胃癌!2个月前胃镜还没事,难道胃镜也不靠谱吗?

2025-04-13 10:24:00

在医院的消化内科门诊,一场令人揪心又满是疑惑的对话正在上演。57 岁的患者被查出了胃癌,当这个残酷的消息摆在面前时,患者的家人一脸难以置信,他们的第一反应并非立刻询问治疗方案,而是满脸焦急地质问医生:“两个月前我们刚做过胃镜啊,当时医生明明说没什么问题,怎么现在突然就变成胃癌了?是不是上次胃镜没查仔细?难道说胃镜这检查根本就不靠谱?”

这样的场景在医院并不罕见,患者的困惑犹如一团迷雾,笼罩在心头。其实,不光是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深感不解,许多医生也常常会深入思考这类问题背后隐藏的复杂机制。要知道,胃癌可不是一朝一夕就长成的,而胃镜呢,虽说在胃部疾病检查中占据重要地位,却也绝非无所不能的 “神器”。在患者以为 “胃镜检查正常就万事大吉” 与实际病情悄然发展之间,存在着的认知鸿沟,才是真正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忽视潜在危险的大漏洞。

先来说说胃镜这项检查本身。胃镜,本质上是一种图像学检查手段,它借助细长的内窥镜探头,小心翼翼地伸进胃里,医生通过观察探头传输回来的图像,来了解胃内的表面结构状况。然而,绝大多数胃癌在早期的时候,并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形成明显突兀的 “肿块” 或者 “溃疡”,方便医生一眼识别。早期胃癌往往非常 “低调”,它们或是以黏膜下的微型病灶形式存在,就像潜伏在暗处的 “小幽灵”;或是仅表现为一些非特异性的变化,比如胃黏膜颜色微微改变,又或者是黏膜出现轻微的不平整。

医生通过胃镜看到的仅仅是胃的表面情况,除非病变已经突出到表面,对胃的结构造成了明显改变,否则这些早期的细微病变,真的太容易被忽略了。尤其是早期弥漫型胃癌,也就是俗称的 “硬癌”,它有着独特的生长方式,并不热衷于形成那种肉眼可见的突起,而是像个狡猾的 “侵略者”,沿着胃壁悄悄地潜行发展。在胃镜下,它可能只是让局部胃壁看起来稍微变硬了一些,或者有轻度萎缩的迹象,而这些表现,有时候跟普通的胃炎几乎没什么两样,简直就是 “真假难辨”,给诊断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那就是胃镜操作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者,也就是医生的经验是否丰富,以及在检查过程中是否足够专注、重视。并非所有的医院都配备了先进的放大内镜设备,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也不是每一位医生都能在短短 10 分钟左右的检查时间里,细致入微地对胃内多达 40 多个解剖区域逐一进行全面检查。

在一些基层医院,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胃镜检查可能更多地侧重于筛查大面积的糜烂或出血等较为明显的异常情况。医生匆匆扫一眼,要是没看到这些显眼的问题,可能就结束检查了。可要是病灶恰好处于那些隐蔽的位置,比如胃体大弯、幽门前区、贲门后壁这些地方,角度稍有偏差,镜头一晃而过,即便病灶就在那里,也只能 “擦肩而过”,白白错过发现它的机会。2019 年,《中国消化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就指出,在 136 例胃癌漏诊病例当中,有高达 82% 的肿瘤都位于胃角、贲门、隐凹区这些胃镜视野很难完全暴露清楚的位置,这不得不让人警醒。

有些病变并非是医生不小心 “漏掉” 了,而是在当时的检查条件下,根本就无法显示出来。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均匀、缓慢的线性过程,它存在着明显的时间段波动。在某些阶段,癌细胞似乎 “安静” 了下来,生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可在另一些阶段,它们却突然变得异常活跃,增殖速度极快。

特别是那些分化差的低级别癌变,癌细胞就像脱缰的野马,细胞分裂速度快得惊人,结构也紊乱不堪。从癌前病变发展到形成浸润癌,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可能仅仅只需要几周的时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对胃癌演变速度的研究中就发现,部分印戒细胞癌在短短 6 - 8 周内,肿瘤体积就能扩大 2 倍以上。再加上胃部本身是一个空腔结构,即便癌灶在里面慢慢生长,在早期阶段,也未必会立刻引起梗阻等明显的不适症状,往往要等到癌组织侵犯到肌层或者浆膜层时,患者才会察觉到身体的异样。

另外,胃镜检查中的取样环节也是个关键问题。大家要知道,胃镜检查可不仅仅是看看图像那么简单,当医生在胃镜下发现异常情况时,还需要进行活检,也就是取一小块病变组织去做病理检查,这才是确诊疾病的 “金标准”。但实际情况是,如果胃黏膜表面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大问题,医生一般是不会随便进行活检取样的。这是因为胃镜活检毕竟是一种有创操作,存在出血风险,而且还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当胃镜报告显示 “慢性胃炎” 或者 “表浅糜烂” 时,其实很多并没有进行活检,医生只是凭借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来做出初步判断。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病人会在短时间内反复做胃镜,可结果却大相径庭:前一次检查说没什么问题,下一次却直接被诊断为癌变。这并不是癌症突然就冒出来了,很有可能是之前的检查根本就没有采样到真正的病灶位置,导致漏诊。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做胃镜检查就像是给胃来了一次全方位的 “地毯式搜索”,没有任何遗漏。但现实却并非如此。胃有着独特的弧形结构,有很多部位属于 “斜角” 区域或者干脆就是 “盲区”,比如贲门周围、胃体前壁、幽门窦后壁这些地方,胃镜的镜头要经过复杂的转弯操作才能到达。经验丰富的医生在检查时,会不厌其烦地反复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还会采用靛胭脂染色等技术,让胃黏膜的病变显示得更加清晰,有些条件好的医院,医生还会使用 NBI(窄带成像)、ME(放大内镜)等先进的辅助检查手段,力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之处。

但可惜的是,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并不是所有医疗机构都具备的,而且使用这些技术往往需要患者额外支付费用,有些患者出于经济等方面的考虑,并不愿意接受。这就导致有些胃镜检查做得比较草率,从把胃镜插入患者体内到最后拔出,整个过程可能不到 5 分钟,患者甚至刚从检查床上下来,连口水都还没来得及喝,这样的检查,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 “筛查” 呢?

其实,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胃癌患者,在做胃镜检查之前,身体其实已经发出了一些轻微的症状信号,只是他们自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选择了忽视。比如说,饭后反酸的次数明显变多了,稍微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胀得难受,舌苔变得又厚又腻,早上起床的时候口苦明显,又或者突然之间,吃饭的时候觉得食物没什么味道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症状,其实都是胃功能下降发出的 “求救信号”。

然而,很多人却总是习惯性地把这些症状归结为 “最近工作压力太大了”“最近吃的东西不太对”“这几天天气太热了” 等等,以此为借口拖延着不去医院就诊。一直等到实在无法忍受身体的不适了,才匆匆跑去医院检查,可这个时候,胃镜检查的结果往往显示已经是晚期癌变了。这种对就医时机的推迟,本质上不是时间问题,而是认知判断上出了偏差。患者把胃发出的这些反应,单纯地当作是胃在 “闹脾气”,而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身体在发出严重警告的 “信号”,就这样白白错过了早期干预治疗的最佳机会。

再直白点说,胃镜检查本身并没有错,它在胃部疾病的诊断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操作胃镜的人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和责任心,以及患者和医生对胃镜检查的理解方式是否正确。胃镜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性,都是依赖于一定条件的。一旦这些条件不满足,比如说医院设备落后、医生经验不足、检查过程不规范等等,那么即便患者做了很多次胃镜检查,也极有可能会漏掉早期的胃癌病灶。

这并不意味着胃镜检查就不值得做了,而是我们要想办法让胃镜检查变得更有 “质量”。一个高质量的胃镜检查,至少应该具备三个关键要素:全面细致的观察,保证不放过胃内任何一个角落;清晰准确的成像,让医生能够清楚地看到胃黏膜的细微变化;以及在发现可疑病变时,及时进行必要的活检,为明确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只要能做到这三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就能得到大幅提升。根据中国抗癌协会胃癌早诊指南的数据,在那些配备了高清内镜和 NBI 系统的医院,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能够达到 83% 以上。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一些不具备这些先进条件的基层医院,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可能还不足 20%。

还有一点很多人可能都没有想到,胃癌其实是分不同类型的,而且不同类型的胃癌,它们的表现方式差异非常大。常见的肠型胃癌,大多都伴有胃炎、萎缩、肠化等前期基础病变,所以在胃镜检查中,相对比较容易发现异常情况。可弥漫型、印戒细胞癌就不一样了,它们更加隐蔽,生长方式主要是浸润式的,不容易形成那种在胃镜下能够直接看到的可视性肿块。这类癌变对于传统胃镜检查的敏感度比较低,往往需要依赖增强影像、染色技术等更先进的手段,才能够提高发现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