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 文/图
一场展览,记录下一位艺术家3500公里的行走与思考。4月2日,艺术家邱岸雄个展“早春长歌行”在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开幕,展出其根据此行创作的一部影像作品《春寒踏歌》、一部纪录片《觉山知水》和相关丙烯画作。

邱岸雄,1972年出生于四川,199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03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现为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教授。本次展览缘起于2025年3月启动的“觉山知水”行走计划。邱岸雄从上海出发,经绍兴兰亭、天台山国清寺、天姥山、三清山、庐山等地,一路沿长江两岸上溯,入川后经安岳、射洪抵达成都,全程达3500公里。其间,邱岸雄与舞者、音乐人、摄像师、艺术家和书法家等展开持续合作,最终形成一部影像作品及一部纪录片。在此之前,他已经提前到访其中的一些地方,并且依据沿途的景色,绘制了一系列的丙烯画作。

“这个项目源于几个问题:在信息技术全面覆盖人类生活的时代中,我们如何感知世界?我们如何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来实践这种认知?我们是否还能理解传统视野中山水的诗意,以及对其做出回应?”邱岸雄说,自然以沉默的方式向我们敞开,我们也需要向自然敞开我们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感知并理解世界,同时感知和理解自己。

“这一路感触良多,身处山水之间,常觉词穷。”邱岸雄说,很多时候并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景色,什么样的天气。不同天气就是不同的风景,每一个地方的山水草木岩石都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创作也在与这些摄人心魄的场景的相遇中激发出来。例如,他们在途中曾去参观酒厂,酒坊里几个工人在干活,空气中有一股酒曲的酸味,下午的阳光透过天窗射到酒坊里,水蒸气在阳光里蒸腾,“这劳动场面并不逊色于歌舞,甚至更有一种真实的节奏和运动。”

“邱岸雄善于依托古典经籍进行视觉演绎,探讨我们与自然、传统和未来的关系。”本次展览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朱朱说,他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并非意味着复古或怀旧,而往往是借古喻今,以迢远的时空维度和人文的思辨视角,反复定义我们的处境和可能的身份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