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称的形成机制
1.1. 基于历史传承的简称形成机制
先说“京沪”这样的简称。它们大多是是建国初期,根据新中国的行政区划,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
彼时,为了方便邮政、交通运输、通讯等企业,及政府机关通联业务部门,统一运营和处理相关业务,国家在各地的诸多简称中,明确了体制内通用的选项。
例如,上海简称为“沪”或“申”——解放前的“申报”就是用了“申”;在语言习惯中,与其他地名连用时当然也可以以第一个字“上”指代;然而,在邮政、通讯、运输都叫“沪”,这就与当年制定标准有关。
要知道,在解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行政管理存在割据现象,区划也与解放后不同,所以建国后有必要进行统一,而高度组织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也让国家有能力进行统一。虽然现存的历史文献并没有直接给出当年制定这一系列简称的考虑,但不难猜到,既然是体制内制定的标准,大概率都是知识分子“笔杆子”们干的,相关行业的历史传承会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自然不会用首字缩写这种没文化且容易引发歧义的方法。不过,一地的诸多简称,可能均有其历史文化渊源,因此,选择哪一个,可能与彼时的背景更相关,而非根据哪个简称“更久远”、“更有文化”决定。
还是以上海为例,在解放前其实是“申”用得多,比如申报、申曲(就是沪剧),这是一个源自春秋时期“春申君”的简称,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1]。但解放后这次选了“沪”,大概是沿袭了铁路业的叫法,毕竟制定这一套标准的人很多都是相关行业的从业者。笔者推测,铁路业为何选择“沪”作为上海的别称,恰恰是因为“沪”指代的范围其实是比“申”要小,历史积淀也没有“申”那么浓厚。
“沪”实际上源于“沪江”即苏州河,更根本的是因为苏州河到黄浦江这一段养鱼补蟹者众,而沪是一种工具。正如唐代陆龟蒙 《渔具诗》的序中所述,“列竹于海澨曰‘沪’,吴之‘沪渎’是也。”因此,“沪”指的就是今天黄浦闸北这一带,最多到黄浦江苏州河沿线这一带。相比之下,“申”则长期指代从松江府到上海县这一广泛区域——要知道,在开埠前,松江府才是这一代的中心。而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是“淞沪铁路”,就是从闸北到江湾再到吴淞口[2],这三个地方都属于上海,也就是“申”;由于“沪”指代范围更具体,所以肯定是叫“淞沪铁路”更贴切了。后来修建沪宁铁路时,起点站沪宁车站就连着淞沪车站建设,二线在此接轨,沪宁线自然依旧沿袭了“沪”这个简称[3]。
因此,“沪”这个指代范围更小的简称地位逐渐上升。毕竟,在工业化时代,铁路运输业是很多产业的关键基础,如邮政业、制造业等,尤其是上海还是当时的工业中心。在解放以后,为了服务国民经济体系,用“沪”作为上海的简称,显然更容易沿袭相关行业的使用习惯,避免不便。归根到底,还是蕴含着复杂的历史传承的。
1.2. 基于语言习惯的简称形成机制
再来说说“北上广”这类简称。
这相对比较好理解一些,它是语言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当某个概念指代的是几个其他概念(并非子概念)聚合的时候,便利性、准确性、韵律、同构性、隐喻等原则的门槛是逐步提高的[4][5]。在本例中,北上广作为指代一线城市的概念,首字缩写是最便利的,且这一概念指向明确,三个字的后二者同韵朗朗上口,作为新概念也没有什么历史传承之类的隐喻,被作为缩写就不难理解了。
2. 简称作为流行语的冷启动问题
不过,仅仅基于上文所说的简称产生机制,还是无法解答题主的问题。那就是,既然两个机制都有其内在逻辑,为什么拆出来混用——如“江浙上”,或在不同场景中迁移使用——如说一线城市的时候说成“京沪穗深”,就会显得怪怪的呢?
这是因为,基于哪种机制产生流行缩写,以及它能流行起来,都与它启动时的使用场景有关。通俗地说,用得多了,就成习惯了,错配或迁移就显得格格不入。
就本题来说,有三个历史或现实存在的使用场景和一个现实中找不到的使用场景,这就是为何“北上广”、“京沪穗”、“江浙沪”都可以接受,而“江浙上”很奇怪的原因。咱们反着说,这样可以跟上文的产生机制对应起来。
2.1.“江浙沪”源自邮政物流业之于电商时代的传承
正如其他答案提到的那样,“江浙沪”的概念其实来自于“包邮区”,是电商使用场景的延续。估计讲到这里读者已经茅塞顿开了,因为前面已经提到过,“沪”是建国后邮政等系统对上海市约定俗称的简称。既然是与物流有关,自然就会延续这个符号。试想,第一波包邮的电商,肯定是制造这个概念的群体。他们每天都在发快递,各类界面、标签、报表都是邮政物流系统的简称——“沪”,他们怎么可能拼出“江浙上”这样奇怪的缩写呢?
2.2.“京沪穗”是建国后体制内传承的产物
而“京沪穗”在当下,依旧是官方语境中的主流(如下图)。事实上,京沪穗这一概念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流行,正如王灿龙[6]所考证的,在前互联网时代,主流是“京沪穗”这一说法。这就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基于自主需要的跨地域旅行、工作、移民需求很少,大部分此类需求都是体制内或国企的通联与贸易,这一使用场景决定了按照前文提到的“历史传承法”来缩写。用多了,自然就成了主流。

2.3.“北上广”疑似从外企文化圈向互联网语境辐射
相比之下,据学者和网友基于语料库的考证,“北上广”这一说法被普遍认为来自互联网。这些文献也提到了,在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大学生、务工人员前往一线城市寻求生计,他们并不是体制内人员,对相关历史传承未必了解——尤其是对于广州来说,其简称“穗”是有文化门槛的,大部分底层人民可能并不熟悉,所以“穗”字被冷落就不难理解了。但为什么是“北上广”而不是“京沪广”呢? 推测是2010年以后“逃离北上广”概念的流行。这可能有一些道理,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逻辑漏洞,那就是——都“逃离”了,说明这一概念已经在民间流行了一段时间。
所以,还是要回到初始的使用场景上。据笔者正在做的一项实证研究的初步成果,“北上广”的说法大概率来源于外企圈层。在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外企一般在大陆地区设立办公室都会选择北京、上海和广州——彼时深圳还只是制造基地,地位不高。在外企圈子中,跳槽、换办公室是家常便饭。让这些国际化(lao wai)团队理解北京=京可能还不难,但上海=沪、广州=穗,就无疑登天难度了。此外,与“京沪”不同,这些大企业的广州办公室往往是覆盖广东省的,有些甚至直接叫“广东办公室”。于是,在简称上,北上广分别指代这三个办公室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毕竟广州地位和京沪比起来还是有差距。再说个具体的,笔者这项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包含了大量田野调查和语料爬取,结果显示,北京办公室叫“北办”和“京办”的大概势均力敌,上海办公室确实有不少叫“沪办”,但广州办公室几乎没有叫“穗办”的。
因此,“北上广”的概念,可能就是来源于外企圈层的使用场景。这个场景的便利性取代了历史传承和习惯,因为作为新兴产业,并没有什么历史包袱,方便就成为第一选择;在最初的场景中,对准确性影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此外,正如前文提到的,其还有“韵律”优势——综上,“北上广”自然就成为该场景的最佳选择。
2.4.“江浙上”暂时无法找到场景
最后,关于“江浙上”为什么奇怪,也就不用多说了,因为当下和过去一段时间,并没有什么场景支持这样的缩写机制。
3.结论
综上,不难看出,简称缩写的流行语,背后都蕴藏着自洽的逻辑。而使用场景中的适应性,决定了其冷启动、流行的关键——无论是历史传承还是语言便利都是如此。
有些人觉得,“北上广”就没文化,“京沪穗”就有文化,这种论断有一定道理,毕竟后者传承更久远一些。但上升到文化层面,可能有些苛责了——毕竟,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迁,在未来视角中,也是一段珍贵的历史文化。唯有理解了这些问题的内在逻辑,才是“有文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