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习近平主席这一重要论述温暖人心、掷地有声,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追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和治理水平。社会建设和治理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关切最直接、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关键和重点领域。当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现实需求是系统性的、全方位的。比如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有多层次的需要,向往更丰富、更有品位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由此,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就要围绕增进人民福祉的逻辑主线,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要集中力量做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工作,有效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特质、科学内涵和基本方略。社区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要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优化提升其效能,这是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持续营造和谐包容的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四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重要论述要求从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和战略高度出发,把城市和乡村当作一个有机的系统和社会整体来推进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着力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要健全完善现代社会心理健康咨询和服务体系,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风险研判机制、舆情应对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有效培育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利用现代化、智能化手段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态,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事实上,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上,体现在14亿多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上。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必须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处理好、解决好,积极把“民生账单”转变为“幸福清单”。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新时代新征程,要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理念,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生活更甜。
(作者系湖北民族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03日 第05版
作者:谭贤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