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意思就是说:干生死攸关的大事的时候,只有像亲兄弟或者父子这样的亲人才可以共同去做。亲兄弟或父子之间,由于血浓于水,身体里流淌着同样的血液。才能在生死存亡之际不抛弃自己的搭档。其实这句话是在告诉人们,在利益面前,友情有时候会变得吹弹可破。唯有亲兄弟和父子这样的关系才能不离不弃。
一,父不进子房。
这句俗语简单明了,意思就是:作为父亲不能随便进子女的房间。这其中难道有什么说法?
在《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做君主的就要像一个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就要像一个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就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就要像儿子的样子。这简短的几个字,就体现了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礼法。君与臣之间有一条鸿沟,不可逾越。父与子之间,同样有礼法将其阻隔。
在古代社会,把“三纲五常”作为封建统治的基本理论。三纲分别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在说:作为臣子,儿子,妻子,就要服从君主,父亲,夫君。既然在古代社会,做父亲的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那么,为什么就不能进儿女的房间了。
虽然做儿子女的要完全服从于父亲。但是,做父亲的也要身先士卒,不可以随便出入子女的房间。有句话这样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就是说:“儿子大了就要和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女儿大了,也要和父亲有界限感”。儿子和母亲,女儿和父亲,本就是两个不同性别的人群。当儿女青春期以后,就要学会避嫌,毕竟是不同性别,双方都有隐私。需要保证隐私不泄露。而父不进子房其实也就是在说,当儿女长大以后,子女有自己的世界,同样有独属于自己的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虽然在子女年幼时,父亲可以无微不至的伴其左右,但青春期以后,儿女早已不是那个咿呀学语的孩童,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交际圈,有了自己的隐私。作为父母,就不要过多的干涉子女的事宜,要给他们留下足够的空间。
虽然古代的封建礼法,有些并不适用如今的社会,但“父不进子房”这句俗语,直到今天,同样值得做父母的深思,如何在关爱和隐私面前划清界限。
二,官不入民宅。
这句话同样容易理解,意思就是:做官的不要轻易进普通百姓家。官有为官之道,百姓有百姓的生存法则。如果做官的闯入普通百姓家,就会给普通百姓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让普通百姓的生活波澜起伏。人们常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意思就是说森严的等级制度。做官的去百姓家,自然会令这家百姓手足无措,不知所以然,不知该如何是好。他们就会一直担惊受怕,就怕稍微有照顾的不周全的地方,令为官者不满意而心生怨恨,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普通百姓往往会把他们自认为比较优质的,上等的食品,酒菜,礼品等等摆到前台,殊不知,久居上位的官员大场面经历了无数,对于普通百姓家的吃食,未必入得了他们的法眼。可这些已经是普通百姓家能拿的出手的最好的东西。对于贫穷的古代百姓而言,或许就因为这些吃食而伤筋动骨,自此家道衰落。普通百姓家根本就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这其实是在告诫为官者,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不要给普通百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官与官之间相互走动,属于正常交流,关于民之间走动,受伤的往往是民,因为普通百姓经不住这样的折腾。他们辛苦一年都挣不到几个钱,或许就是因为这一次宴请官员,就会让他们挨饿受冻一整年。
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是告诉人们,要懂礼法,知进退。不要做出越界的事情,给双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