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在河南省济源市的一个建筑工地内,工人们挖出了一座古墓。经考古人员现场鉴定,这座古墓建于金代。
在墓室内,还发现有一块名为“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的石碣。通过这块石碣,考古人员发现了墓主人的身份——北宋武将杨志。

杨志墓
由墓志铭的记载得知,他是与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同时代的杨志。那么,此杨志是否就是《水浒传》中的那个“青面兽”杨志呢?我们先来看墓志铭上的这一段文字:
“公姓杨氏,讳志,邓州淅川人,世业耕桑,性刚烈,年十六因伤人亡命充军伍,后以战功补官至武德郎閤门宣赞舍人。公勇敢超绝,收勋有素。上皇尝召见嘉之,曰: “胆勇过人,可尚。”独领雄兵,敢战,遇敌无不先锋。”
第一点,这里的杨志,是河南邓州人,祖上世代务农,从出身上来讲,这与水浒中的“杨家将”后人杨志差别很大。
第二点,墓主人杨志性格刚烈且勇敢超绝,经常担任先锋角色,这与水浒中武艺高强的杨志颇为相似。

杨志卖刀
第三点,墓主人杨志在16岁时因伤了人命而被发配充军,后来又因为战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升级为武官;水浒中的杨志,也是因怒杀牛二被发配充军,后来通过努力又成功获得了梁中书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军官。但因在黄泥岗丢失了生辰纲,他又先后落草二龙山、梁山,并最终通过杀敌立功重新做回了武官。
两个“杨志”的命运同样曲折,又何其相似!他们俩的关系也似乎清晰起来:他们的名字相同,所处的时代也相同,都曾伤人性命而被发配充军,也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

尽管两个“杨志”的出身不同,但我们可以认为,《水浒传》毕竟是小说家言,并不足信。历史上真实的杨志,或许就是这位墓主人。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水浒传》并非凭空想象,它的故事原型是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在《水浒传》的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赞》中,也均有杨志的大名在列。
第二,两个杨志不仅都曾被充军,而且与招安都有交集。
在南宋史学巨著《三朝北盟会编》中,也曾经多次提到过“杨志”这个名字。
“杨志”之名第一次出现,是宋徽宗与金国结盟,并派宦官童贯领兵攻打大辽时,在童贯的部将当中,就有杨志的名字:“赵明、杨志将选锋军。”
“杨志”之名第二次出现,是在一个叫沈的人写给抗金名帅李纲的信中。他提到:
“杨志昨在燕,曾受高托山极赂。”(《三朝北盟会编》卷30注引《沈琯与李纲书》)
高托山是当时的匪盗领袖之一,而杨志曾收了他的贿赂。高托山最后的命运是被童贯率军攻灭,那么曾经受贿的杨志,又得到了怎样的惩罚呢?这可以从下一次杨志的出场推论而出。
“杨志”之名第三次出现,是北宋末年宋军在太原抵抗金军进攻之时:
“翌日,敌遣重兵迎战,招安巨寇杨志为选锋,首不战,由间道径归前军……公(种师中)遂力战而死。”(《三朝北盟会编》卷47注引《靖康小雅》)
刚才还是童贯部将的“杨志”,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了巨寇。他被朝廷招安,作为宋军的先锋。但是,杨志却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临阵溃逃,致使宋军完败,北宋末期的西北名将种师中也在此战中战死。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梳理出杨志的“故事线”了:他先是童贯部下将领,后来因接受起义军首领的贿赂而获罪;接着,他畏罪潜逃,落草为寇;最后,金军进犯太原时,他又接受朝廷招安,成为抗金先锋,但却不战而逃。
这段事迹,与水浒中接受朝廷招安的故事不谋而合。这里的“巨寇”杨志,肯定是《水浒传》中杨志的原型无疑。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三朝北盟会编》等文献里的杨志,与墓志铭中的杨志,应该是同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