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学校概况
985、211、双一流、国重点,教育部直属。位于上海。

二:学校简史
19世纪90年代,德国政府决定向中国派出更多医生并开办医科学校。
1893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来到上海,在德国总领事馆附近开了一诊所,后成立了德医公会。
1900年,宝隆在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的支持下开办了同济医院,由中德双方出资。几年下来,宝隆深感医疗力量缺乏,希望办一所医科学校。
1904年,克纳佩向德国外交部提出了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的计划。
1907年10月,德文医学堂正式成立。

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为学堂总理(校长)。医学堂为私立性质,设德文和医预两科。德文科是医科的预备部(或语言学校)。
1908年设医正科,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1年,德国特许工程师贝伦哈尔德·贝伦子负责筹建工学堂。
1912年,贝伦子来沪主持工学堂开办工作。医、工两学堂合并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学堂设医、工、德文3科。
1916年学校已设有德文科、医科、机电科、土木科和机师科。
1917年4月,教育部将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改名为同济医工学校。12月,定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3年3月,学校更名为同济大学。
1927年8月,国民政府正式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
1930年,同济大学医、工2科均已具有相当规模。并将医、工2科改称为医学院、工学院,并筹设理学院。
1937年7月,同济大学理学院正式宣告成立,同时成立生物系、化学系,归理学院。至此,同济大学建成为具有医、工、理三个学院的国立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
1940年10月,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4月,回迁上海。
1948年8月,同济大学有医、工、理、法、文5个学院,16个系,9个附属单位。已初具综合性大学的规模。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学校复课,军管会接管同济大学。8月,文学院、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文学院、法学院。

1951年,同济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医学院迁往湖北武汉(后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华中科技大学);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改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并入武汉大学)。
1952年学校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系、造船系并入交通大学。交大、复旦、圣约翰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组并入同济。
1954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学校由高教部划归城建部和建工部双重领导,1958年改由建工部领导。
1960年学校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及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1966年重新划归高教部领导。
1979年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1981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1988年4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学校建立建筑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6年,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和原上海城建学院并入同济大学。
2000年,原上海铁道大学并入同济大学。
2003年,原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
2010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4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201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首批20个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
2020年,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名单”
2022年,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创新创业孵化类)。

三:学科建设
73个本科专业。4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0个博士后流动站,

四:师资
中国科学院院士1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6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30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8人次,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4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3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54人次,“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26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

五:报考注意
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
认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给予考生的全国性加分政策。
学校按照考生投档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并依据考生志愿和招生计划进行专业录取,各专业志愿之间不设级差。

所有考生的全部专业志愿录取结束后,对未满足专业志愿且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在相应的科类或专业组内进行调剂录取专业;对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
所有招生专业无往届生、应届生及男生、女生限制。
以保送生、艺术类专业、强基计划、运动训练单招等形式录取的考生入学后不实行校内转专业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护理学和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的考生入学后原则上不实行校内转专业政策。

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教科部共同倡议和直接经费支持在同济大学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采用3(同济)+1(德国/瑞士)进阶式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成绩合格者获得同济大学毕业证、工学学士学位证以及外方合作院校学士学位证书。
德语专业只招收全国统一高考科目中外语语种为英语、德语语种的考生,日语专业只招收全国统一高考科目中外语语种为英语、日语语种的考生,英语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的考生,其他专业对高考外语语种均不限制。除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专业外,学校教学培养使用的外语语种一般为英语或德语。

六:优势专业
1:双一流专业
生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
2: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建筑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交通运输工程

3: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海洋地质、工程力学、材料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环境工程
4: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车辆工程

5:第四轮学科评估
土木工程 A+、环境科学与工程 A+、城乡规划学 A+、管理科学与工程 A+、设计学 A
数学 A-、机械工程 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A-、建筑学 A-、交通运输工程 A-、风景园林学 A-、软件工程 A-
马克思主义理论 B+、外国语言文学 B+、物理学 B+、化学 B+、海洋科学 B+、生物学 B+、力学 B+、材料科学与工程 B+、控制科学与工程 B+、测绘科学与技术 B+、工商管理 B+、公共管理 B+

应用经济学 B、哲学 B、法学 B、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B、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B、基础医学 B、临床医学 B
政治学 B-、生物医学工程 B-、口腔医学 B-
教育学 C+、地球物理学 C+、电气工程 C+、信息与通信工程 C+
新闻传播学 C、水利工程 C、体育学 C-、中国语言文学 C-、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C-、药学 C-

七:科研
1:国家重点实验室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实验室

2: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