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向潇湘我向秦的意思(最不堪回首的离别)

2024-08-27 09:20:37

导语

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的诗词,写出了离别时的惜别之感,不舍之情。比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等。

这首唐代诗人郑谷所作的《淮上与友人别》中所写的离别,最让人不堪回首。君向潇湘我向秦,如此天南地北的分别,不知何时能相见,也正好用于毕业之际,送别即将各自奔赴天涯寻前程的同学。


诗与译文

淮上与友人别

唐代.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译文:

扬子江头杨柳青青春色惹人心,杨花似雪漫天飞舞愁杀渡江人。

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染暮色,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作者简介

诗人郑谷是晚唐的著名诗人,7岁能诗,有记载说他是"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因为他做过都官郎中,诗家称他为郑都官;又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因此被人称为"郑鹧鸪"。他还有一个称呼——一字师。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传当时有名的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携去江西宜春的仰山向郑谷求教。诗中有一联写道: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遂改为: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见他这么一改,深为佩服,"不觉下拜",惊叹改用"一"字更妙,即称郑谷为"一字师"。从此,郑谷这个"一字师"的盛名便流传开来,有关史籍也先后载入,一直流传至今。

郑谷的诗属于风格清新,通俗易懂型,这首《淮上与友人别》是其代表作之一。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与朋友分别时所作。与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一、二两句点题,写了送别的情景。

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柳丝轻拂,杨花漫天。小舟待发,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杨花点点里,勾起了作者离别的愁绪,依依惜别之情在心头萦绕,挥之不去。

数声风笛离亭晚:这一句更进一层渲染离别的氛围。送别的长亭里,不仅可以看到漫天的杨花飞舞,更有有别离的风笛声吹起,牵动着送别的心绪。

君向潇湘我向秦:结尾一句别开生面并富于情韵,使得整首诗受到较高的评价。作者在扬州与朋友送别,朋友南下去往潇湘,自己则北上去往长安。


"潇湘"指的是潇水和湘水,一般指的是湘水,在今天的湖南一带。它起源于上古时代舜帝与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

秦,则是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因为潇湘是娥皇、女英哭舜帝而投水自尽的地方,所以潇湘也有思念、伤心之意,作者在此写到“潇湘”,也是为了增添离别的愁绪。

潇湘之南,长安之北,不得不离别的黯然神伤,各向天涯的无限愁思,南北异途的深深思念,以及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句“君向潇湘我向秦”中得到充分的表达,读来意蕴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