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子和梳子过去都是人们的常用物品,如今梳子独领风骚,花样百出,而篦子却很难得一见了,现在的孩子们也很难体会篦子在他们父辈生活的年代所起的作用。
篦子通常由木材或竹子制成,中间有梁儿,两侧有齿,但它的齿要比梳子细且密。梳子可以用木头、竹子、牛角、或者玉石做成,而篦子大多用竹子制作,典型的手工艺活。篦子虽然个头不大,但工艺细致复杂,工序繁多,传统的制作竟然经过108道“手脚”。

如果说梳子主要用来梳理整形,篦子的作用更多是用来清理头油、皮屑和虱子。过去农村生活艰苦,替换的衣服少,卫生条件也差,几乎很少洗澡、洗头发,人们的衣着和头发中便常生虱子,尤其是留长辫子的女孩,更容易生头虱,而虱子的繁殖力非常强,极容易传染,一人头上长了虱子,往往很快传到姐姐妹妹的头上。于是,母亲会逐个为女儿篦头发逮虱子,姐妹之间也会相互篦头发清理头皮屑。篦头发之前,母亲总会提前在炕上铺上报纸或者一块白纸,让孩子坐在炕沿上,垂下头,先把孩子梳成辫子的头发解开,然后把篦子贴住孩子的头皮,从上往下慢慢去拢,密密的篦子拢过去,虱子会啪啪地掉在白纸上,围观的孩子盯着白纸上的虱子,见到快要爬出纸沿儿,她们手疾眼快抓住,用两个指甲盖相对一挤,虱子便当场毙命。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老家的小学仍然还有长头虱的,听说一个班有三个姐妹头上同时长了虱子,想了好多办法也不能除净,最后,家长给她们都剃了光头,三个光头小姐妹成了老家小学的一道奇葩风景。

由于篦子是闺中之物品,从来都被看成是儿女亲情的象征物。旧时,贫苦的农村青年普遍把篦子作为定情物送给“对象”,以此寄托真挚的爱情。大多数人家在姑娘出嫁之时,会在木头梳妆盒中装上一对梳子与篦子,作为嫁妆的一个重要部分。出嫁的女儿也非常珍视娘家母亲或者嫂子、姐妹送的这份礼物,不会让孩子们胡乱使用,即使断了许多根齿儿,也当宝贝一样留存着。

邻家一位四奶奶,一生不洗头发,据说年轻时是茂密黑亮的大辫子,嫁到村里后梳成一个蓬松美丽的发髻,即使变成老太太了,脑后银亮的发缵儿也光洁整齐,一丝不乱。老太太每隔十天半月,便端坐在炕头上,拿出断了几根齿的竹篦子,让孙女给篦头发,小姑娘对奶奶抖开发髻后散落的长长的发丝格外感兴趣,乐此不疲地一下一下从头顶上方往下梳理,遇到有发丝纠结的地方,奶奶接过篦子自己轻轻地疏通,整个头发变得光洁、顺溜起来,再将头发梳成一个圆溜溜的发髻,一个端庄、明丽的老太太又精神焕发起来。篦完头发后,奶奶总是将篦下来的长发,缠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之间,然后将篦子细齿之间积下的头皮与头屑清理得干干净净,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篦子放回到首饰盒中,留给媳妇孙女们一个永远干净、利索的美好形象。

后来,人们发现用篦子除了能刮掉头皮屑,还有很好的按摩作用,常用篦子篦头,头发会长得茂密乌黑,还有醒脑健身的功效,于是篦子又成了一种保健用品。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篦子的实用功能逐渐丧失,但它精美的外观和制作工艺依然具有艺术审美价值。我见过农村的一个篦子,中间用牛角做的梁子上,一面刻着喜鹊登枝,另一面则是行书古诗。虽然颜色已经变成了深黄,但是小巧玲珑,精美动人,遥想当年纤纤玉手曾经握着它梳理乌黑的头发,是否让身边的爱人凝眸注视心波荡漾?母亲温暖的大手为女儿篦去头发里的瘙痒困扰,女儿一定露出轻松舒心的微笑?而奶奶盘腿端坐在炕上带着孙儿篦头发的影像,或许成为孙儿们午夜梦回时才能依稀寻到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