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湖的水面面积占到整座颐和园的四分之三,北岸是万寿山,东岸向南到达颐和园的南门,也是水门绣漪桥。绣漪桥再向南不远就到了西堤南头,西堤蜿蜒横跨昆明湖,将昆明湖水分割成东西两湖,西湖又有堤坝分成西南湖和西北湖。西堤北端越过界湖桥就是颐和园的西宫门。

我国古代的传说中,东海内有三座仙山,分别是蓬莱、方丈、瀛洲。山上遍地生长着仙草,住着长生不老的神仙。
古代帝王追求长生,秦始皇派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仙药,又修建了“兰池宫”,为追求仙境,在池水中堆建三岛象征三仙山。汉高祖刘邦兴建未央宫也挖池筑岛。汉武帝期间在宫中开挖太液池,池中堆筑三岛取名蓬莱、方丈、瀛洲。
一池三山的园林布局逐渐成为后世帝王和私家园林的建园形式,这种理念也相传至今。

汉武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帝王,他在位期间有一次要讨伐西毒(现在的印度),路过昆明国被洱海阻断,汉军不习水性兵败而归。于是汉武帝在长安城外开挖昆明池用来操练水军。
清朝的乾隆皇帝仿照汉武帝将清漪园的湖水取名昆明湖,也曾用来操练水军。清朝末年慈禧重修颐和园也是打着建立水军学堂的名义挪用了海军军费,才将颐和园修好。

游览昆明湖起点要在东堤北端的知春岛。知春岛的名称取自宋代大词人苏东坡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初春时分知春岛周边的冰面最早融化,这里也是颐和园迎来春天最早的地方。有大小两个岛,大岛有小桥于岸相接。知春岛又被称为颐和园的景眼,站在知春岛上颐和园最经典的景观尽收眼底。

走过知春岛前面有一座城关 ,这座城官叫文昌阁,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是古代文人最崇拜的神仙 。在万寿山的西山脚也有一座城关,叫宿云檐,里面供奉的是关羽。一东一西、一文一武,寓意大清江山文武辅佐,也符合文东武西的礼制。
文昌阁东边是文昌院,是我国占地面积最大、品级最高的园林陈列馆,院内还有纪念元朝丞相耶律楚才的祠堂。

颐和园东堤岸边一共有两块昆仑石碑,一块在铜牛北侧,另一块在绣漪桥北边。石碑上的碑文均为乾隆御笔,碑文中还有一首七律诗,其中一句是:“西堤此日是东堤,名向何曾定可稽?” 原来颐和园的东堤以前是畅春园水面的西堤,现在却成了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堤。

站在铜牛身后透过铜牛的犄角拍佛香阁,拍出来的照片别有趣味。
水边放置铜牛源于古代大禹治水的传说,相传大禹每治理好一处水患都要将一石牛沉入水中镇住水患。后来石牛被改为铜牛,将沉入水底改为放置岸边。
铜牛身上还刻有乾隆御笔的御制诗《铜牛铭》。这尊铜牛还是北京城的水准标志,如果大水没过铜牛脚,北京城就会被水淹没。为了避免洪水泛滥,在东堤还设置了水闸叫二龙闸,位置离铜牛不远。

铜牛的南面有一座亭子,名为阔如亭。阔如亭占地140余平方米,由24根园柱16根方柱支撑,顶部为八角重檐攒尖顶,是我国古园林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凉亭,她还有一个别号叫八方亭。

阔如亭西侧紧挨着十七孔桥,十七孔桥仿照卢沟桥而建,桥柱上的狮子形态各异、数不胜数。桥面宽8米,全长150米,另一头连接着南湖岛。每逢秋冬季节桥下会出现金光穿孔的景象,这也是燕京八景之一。

十七孔桥另一头通往南湖岛,南湖岛是昆明湖中面积最大的岛屿,占地一公顷有余,于万寿山遥遥相望。外观呈圆形,南半岛主要建筑是龙王庙,乾隆赐名“广润灵雨祠”。传说有一年乾隆在此祈雨,当天晚上就开始下雨非常灵验,乾隆皇帝高兴,随即御笔一挥为这座龙王庙赐名“广润灵雨祠。”

南湖岛北半部主要建筑是涵虚堂。
涵虚堂是一座两卷式宫殿,前门有露台,露台边有石栏杆围护,慈禧太后曾在这里检阅过水军操练。
昆明湖上有三座岛屿象征东海里的三座仙岛,分别是藻鉴堂象征方丈,治境阁象征蓬莱,凤凰墩象征瀛洲。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颐和园“水门”绣漪桥。绣漪桥位于颐和园的南如意门内,是一座石拱桥,桥下船只能自如通行,别号叫罗锅桥。帝后门坐船进颐和园就在这里通过。

绣漪桥在向南就来到西堤的南端。西堤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而建,在西堤之上还建有六座桥亭还一座景明楼。

由南向北第一座桥是柳桥,桥名取自唐朝诗圣杜甫的诗句“柳桥晴有絮”。
柳桥最早叫界湖桥,而西堤最北边的界湖桥叫柳桥。有一年年迈的乾隆皇帝游览西堤,走到界湖桥顺口咏诗赞美柳桥,皇帝是金口玉言叫错了也不能随便指出来,这儿也就将错就错,柳桥和界湖桥调换了名字。

柳桥和连桥之间有一处楼阁式建筑,这就是景明楼,景明楼是由一座主楼两座配楼组成。名字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乾隆皇帝引用《岳阳楼记》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警醒自己在游览风景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要心怀天下。

第二座桥是练桥,桥名取自南北朝时期的诗人谢朓的诗句“澄江静如练”。

第三座桥是镜桥,桥名取自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第四座桥是玉带桥。玉带桥也是一座罗锅桥,是由昆明湖去玉泉山的水路通道,同时也是玉泉山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因为形似玉带而得名。

第五座桥是豳风桥。桥名出自《诗经》中的《豳风·七月》。这座桥最初的名字叫“桑苎桥”,为了避咸丰皇帝亦苎的名讳,改名豳风桥。这两个名字都描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耕种养蚕的劳动情景 ,于西面不远处的耕织图相呼应。

第六座桥就是界湖桥。因为这里是三湖交界处,桥名也名副其实。界湖桥于其他五座桥不同的地方是这儿只有光秃秃的桥,没有桥亭,桥亭毁于八国联军之手 至今未能恢复。
走过界湖桥不远处就是颐和园的西宫宫门,由东堤到西堤再来到北宫门计步器已经快到两万步,一路边走边看并不觉得乏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