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植物名字叫“旋蒴苣苔”,中药名字叫“牛耳草”。

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省也是主要分布区域,“生于山坡路旁岩石上,海拔200-1320米”。“全草药用,味甘,性温,治中耳炎、跌打损伤等。”
牛耳草在《滇南本草》中叫“石胆草”。“生石山上,贴石而生。蓝花,形似车前草。味甘,无毒。采取同文蛤为末,乌须黑发,永不返白,其效如神。采取叶,捣烂敷疮,神效。”

《中华本草》:牛耳草
【别名】翻魂草、铁鹞子、石花子、八宝茶、猫爪七、菜蝴蝶、猫耳草、牛舌头、小号病毒草、四瓣草、地虎皮、地膏药、还魂草。(《全国中草药汇编》:别名还有:绵还阳草、石花子、崖青叶)
【性味】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主吐血;便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聤耳;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研粉冲服,每次3g;或浸酒饮。外用:适量,研粉撒;或鲜品捣敷。
注:聤耳(中耳炎),可以“鲜品捣烂取汁滴耳”。外伤出血、跌打损伤可以“适量,研粉撒;或鲜品捣敷”。

牛耳草与卷柏
作者声明:中医药的单验方虽然有很好的临床的疗效,但是也需要“辨证施治”,需要“望闻问切”(需要见面)。如需要使用中药,请咨询中医医师,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