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欺诈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具体表现形式包括:
虚构原价:
商家标示的原价并非真实的历史最低价格,而是被夸大或捏造的。
虚假折扣:
商家在促销活动中提供的折扣与实际不符,存在虚标原价或折扣幅度的情况。
价格承诺:
商家对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无法履行。
虚假标价:
商品或服务的标价与实际价格不符,存在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两套价格:
商家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价格标签或价目表,以低价吸引顾客,然后以高价结算。
欺骗性标价:
使用欺骗性或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手段诱导交易。
模糊标价和虚夸标价:
标价信息模糊不清,或者故意虚夸商品或服务的价值。
虚假折价:
对已经降价处理的商品或服务,不按照实际折扣进行结算。
对处理品不标价:
销售处理品时,不明确标示处理品及其价格。
不如实披露赠品情况:
在促销活动中,不如实披露赠品的内容或数量。
隐蔽价格附加条件:
在价格标签或促销信息中隐藏附加条件,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交易。
虚构比较价格:
虚构与其他商品或服务的比较价格,误导消费者。
价质不符:
商品或服务的实际品质与其价格不符。
谎称“政府定价”:
虚构商品或服务是政府定价,误导消费者。
这些行为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有权向有关部门投诉并依法维权。建议消费者在购物或交易时,仔细核对价格信息,避免被虚假价格手段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