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周朝灭亡、秦朝建立以后,中国便采取了郡县制的方式来对全国进行管理,诸侯分封制则只在某些时候短暂出现,如汉朝、晋朝以及之后的明朝。
而在汉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诸侯王们的管理和彰显出自己的权威,汉朝统治者实施了朝请这一迫使诸侯王们定期来到中央政府朝拜皇帝的制度。
虽然相比于其他制度来说,朝请在西汉历史上的实施并算不上严格,在不同的时期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但它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西汉数百年发展变化的见证。
一、朝请制度在西汉初期作为礼仪制度而得到确立
1、汉朝建立后经历了一个完善礼法的过程
周朝建立后,出于从思想文化层面加强自身统治的目地,周人在原先夏礼和商礼的基础上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周礼,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在周礼之下,人们被划分为各种各样的身份等级,且只能做出和自己身份等级相对应的言行,否则便是大逆不道的逾越礼之举。
但是,在西周中后期,随着西周王室实力的不断衰微,当初被其分封的诸侯王们则再也难以抑制住自己的野心,纷纷开始了以称王争霸为目的的战争。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原先由周王室所创造和力图维持的礼仪等级秩序也遭到破坏,逾越礼制的行为可谓比比皆是,这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称的“礼崩乐坏”,朝请制度也长久。
虽然秦朝的建立标志全国社会秩序的再度有效确立,但由于秦朝采取了郡县制来管理全国,所以秦朝并没有诸侯王的存在,以诸侯王为主体的朝请制度自然也没有实施的空间。
作为汉朝的建立者,虽然刘邦在后世看来身份显赫、地位尊贵,但刘邦在起兵之前却只在其家乡沛县获得了个混混的名声,所结交的朋友大多也属于狐朋狗友一类,文化水平绝算不上高。就算是在起兵的过程中,刘邦的军队也都是由一群亡命之徒所组成。
因此,刘邦等人初期对礼法制度并不重视,君臣之间的行为仍然充斥着浓厚的草莽之气,“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上患之”,包括朝请制度在类的诸多措施也没有得到建立。
但是,正因为有鉴于刘邦与群臣之间这样的行为,曾经在秦朝任职的博士叔孙通自愿请求根据本朝的社会情况来创造出适合本朝的礼仪制度。
在经过多年的研学后,汉代礼法被叔孙通成功创立,刘邦从此要求其他大臣必须熟知礼法,朝请制度也最终得以在汉朝成立七年后第一次于长乐宫得到施行:“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
正是自此以后,刘邦真正感受到了作为君王的尊贵和显赫,朝请制度也被汉朝统治者不断沿袭下去。值得一提的是,朝请制度这一原属于周礼中的内容的成功实施也离不开刘邦对于儒家文化的支持和青睐。
2、朝请制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样貌
在朝请制度之下,诸侯王们都需要按照规定来到当时的首都长安对皇帝进行朝拜。但是,朝请这一行为本身却往往带有沉重的代价。一来,在古代交通条件十分不便的情况下,长距离赶路本身便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尤其对于诸侯王们来说,为了在路程上让自己更加舒适,自然会耗费更多的金钱。
二来,诸侯王在朝请时需要向皇帝缴纳一定数额的赋税,而出于博取皇帝好感的目的,诸侯王们常常大肆搜刮百姓,这就加重了百姓们的生活负担。因此,为了促进汉初一片凋敝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刘邦在第一次朝请实施后的第四年正式规定朝请为五年一次。
汉朝之所以会将朝请时间规定为五年一次,与古人对于五行之说的尊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正如张晏曾在《汉书》中的注解所说那般:“汉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为了表现出自己作为正统政权的身份,汉朝最终选择将五作为自己的代表性数字,五年一朝便是这一传统的表现形式之一。
此后直到汉武帝继位的几十年间,五年一朝的习惯一直承袭。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五年一朝中五年的算法,不同时期却有所不同。对于由汉高祖刘邦所分封的那些诸侯王来说,他们的第一次朝请是从汉十一年,也就是五年一朝制度正式得到确立的那年开始算起;而对于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的诸侯王来说,他们的五年一朝却要从他们继位的那年开始算起。
在汉武帝时期,汉朝经历了一场由内而外的大规模改革。这种改革不仅仅局限于对外策略从被动保守转变为主动进攻,包括经济在内的各方面事物也都在改革的范围之内,朝请制度在这时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大致从汉武帝统治中期开始,朝请制度的时间从之前的五年一朝变成了三年一朝,每次来朝请的季节也不尽相同,秋季、冬季和春季都有过相应记载,在朝请时间上呈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而在汉武帝以后,朝请制度则似乎陷入了一种更为尴尬的境遇,朝请时间甚至达到了十年一请的地步,“今汉之仪法,朝见贺正月者,常一王与四侯俱朝见,十余岁一至。”
二、朝请制度在汉朝社会拥有独特意义
1、皇帝身份的尊贵性得到体现和加强
虽然刘邦在楚汉象征之中成功战胜项羽、建立了秦朝,但刘邦却要面临另外一个致命的问题,那便是如何管控诸侯。
在汉朝初年,这些诸侯们不仅在本国内部拥有较高的自治权,可以独立任命官员等等,其整体加起来所掌控的地区更是达到了汉朝疆域的一半,这对汉朝中央政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因此,刘邦自登上帝位以来,便采取了多种手段来削弱诸侯,其中既有较为强硬的军事斗争手段,包括朝请在内的一系列礼法制度也同样能够对他们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刘邦已经成功用同姓诸侯王取代异姓诸侯王,但汉朝依旧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了惨烈的七国之乱。
在汉朝第一次实施朝请制度的过程中,由于所有大臣和诸侯王都严格遵循礼法行事,使得当时的场面一度无比肃穆庄严,原先刘邦和群臣之间那种宴饮拔剑的嬉闹行为再也消失不见,“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足以可见完备且严格的礼法制度对人的影响之深远。
而在之后每一次的朝请当中,即便诸侯王在本国内再如何恣意妄为,一旦来到中央朝廷,同样需要严格遵守各种各样的礼法规定,着装、行为等要小心翼翼。
正是在这种一次又一次的朝请活动中,西汉皇帝成功加强了自己的权威,也彰显出自身统治的神圣性,这无疑能够从思想层面起到压制诸侯王们的作用。
2、对于限制诸侯起到了一定作用
正如前文所说,朝请本身是一项极为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行为。在来到朝廷之前,诸侯王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来回几个月的路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失去对封国的掌控,这就对其组织造反这种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形成了一定阻碍。
而在来到朝廷之后,他们也有着诸多活动以待进行,如小见、法见、燕见、辞去,一言一行都有相应的规定,所有环节也都有着专人进行引导,让诸侯王们一刻不得放松。
但就是在这种紧张有序的步骤之下,皇帝们又会对这些远道而来的诸侯们给予无比丰厚的赏赐,让他们在敬畏于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同时,又对皇恩的浩荡充满感激,双管齐下之中让他们不敢也不愿造反。
另外,从朝请本身来看,朝请的决定权也完全处于皇帝的掌控之中。从汉朝七年第一次实施朝请,到汉朝十一年汉高祖刘邦规定五年一次实施朝请,再到汉武帝时期的三年一请,最后再到汉武帝之后的十年一朝,每一次朝请间隔时间的调整都是由统治者主动推动,其背后所体现出的是统治者的意志,诸侯王们则只能调整自己的时间并严格遵守。
同时,如果碰到某些特殊情况,如皇帝为了节省财政而不想让诸侯们来朝请,那么诸侯们也需要听命,几乎没有提出异议的空间。最后,在汉武帝时期,有一次的朝请地点甚至改到了泰山这一非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地方,从侧面反映出此时汉武帝统治时期汉朝皇权的稳定性之高。
三、总结
在整个西汉的历史中,朝请制度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诸侯王对于皇帝的臣服,其背后更象征着一种新兴的社会秩序的蓬勃发展。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社会各个方面也经历了堪称颠覆性的变革。
虽然秦朝曾建立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但这种社会秩序却随着秦朝的灭亡也消散不见。直到汉朝建立,中国封建王朝真正走上了发展的正轨,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社会面貌和风气。